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Contact Us

bb体育平台

电 话:400-082-8683

电 话:0535-6384849

邮 箱:ythx@uulabel.com

地 址:烟台市福山区蒲湾街156号

网 址:www.wgifc.com

bb体育平台

bb体育平台:阿里的高管被打上了标签

发布时间:2025-11-17 17:40:42  来源:bb体育平台

bb平台体育下载:

  阿里不擅长产品,这几乎是网络曾经的共识。“阿里有什么产品做得不错?”时至今日,这样的一个问题恐怕依旧很难回答。

  不久前,山姆会员店的APP改版问题,因为涉及到新上任的中国总裁刘鹏,消费者将矛头指向刘鹏和阿里,“开除阿里高管,否则退卡”。

  不止如此,近期恰逢双十一,很多社交平台上吐槽阿里买下了多个互联网APP的开屏广告,并且互动式的广告导致消费者频繁跳转到淘宝,消费者再次将怒火发泄到阿里高管和阿里的经营方法上。

  近日,山姆会员商店(Sams Club)App的更新引发了大量用户的集中吐槽。然而,这场针对产品体验的批评,很快就演变成了一场针对“阿里高管”的舆论风暴。当山姆中国新任总裁刘鹏“前阿里副总裁”的身份被曝光后,舆论的焦点迅速从“App难用”转移到了“又是阿里高管做的”。

  消费者将山姆和盒马进行了对比,认为山姆“盒马化”了。比如山姆的肉类商品,为了精美放弃了真实,用做好的食品代替了生肉,用高饱和的精修照代替了惨白的生图。

  消费者抓住了关键词:为了美化放弃了真实,就像是精美的PPT代替了业务的真实性。

  甚至在山姆晚间发布了重要的公告时,由于时间在夜间也被消费者质疑,为什么这么晚了还在上班,是不是被阿里文化入侵。

  在探讨阿里的产品为什么做不好,以及为什么很多优秀的产品并入阿里体系后会做不下去,我们第一步要探讨下,消费者怒骂的“阿里高管”和背后的“阿里文化”到底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阿里巴巴从1688走来,阿里的根基在1688,这里也走出了著名的阿里地推铁军,说实在的,这批人曾经是阿里神一样的存在。

  阿里巴巴兴起的年代,是我们将现实的商业搬到网络上的时代,所以阿里这一批人做的事情就是通过销售能力把人请到互联网上去。

  从1688到淘宝电商时代,阿里的销售文化和电商文化相结合,为销售文化“赋能”了互联网,这就导致了KPI、GMV、DAU、MAU等文化交叉,一种以销售文化为核心,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整体业绩为目标的这样一种新式企业文化。

  销售文化是以成交为目的,以话术为手段,以交付结果换来复购。所以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有可能有夸大。

  比如说,淘宝直播捧起来的薇娅在直播时候卖火箭,这种反常识反商业的行为,曾经在阿里的包装下成为了直播带货的“神话”。

  这也就是后来的阿里高管,如果履新了一家新公司,PPT里说能够在此公司的业务基础上“拔高”一个量级的话,可能最后实际效果并不会很好。

  那说回最近阿里在产品上栽的坑。近期谈到阿里的高管,大家提到的都是只会搞低价、搞促销,把一个行业搞乱。

  11月6日消息,针对淘宝“双11”期间霸屏广告乱象,杭州市余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证实已收到相关举报,目前已交由网监分局展开调查。此前,有用户反映,打开多款手机App时,手指触碰或机身晃动即被强制跳转至淘宝会场,极度影响使用体验。

  这一策略过去其实常见,双十一期间淘宝和京东会几乎买下所有中国互联网APP的开屏页面,这一现象是多年来中国电商竞争的特有景象。

  比如京东买下腾讯系公司的APP开屏,淘宝买下阿里系APP的开屏在,这是移动网络时代的盛景。

  互动式广告的加入,导致开屏广告成为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近期的“双十一”大促期间,很多消费者返现通过微博等软件观看开屏广告时,会被频繁、强制地“摇一摇”或“点一点”跳转到淘宝App。

  我们回想下,PC时代这些让人讨厌的做法是什么?DNS劫持?大量的弹窗广告?无法关闭的弹窗?

  两年前,因为月饼事件、事件、蒋凡事件等一系列事件,阿里的价值观崩了。

  这些种种,都造成了花了钱的人阿里系产品迷信流量、漠视体验、吃相难看的认知。

  消费者在多个社交平台上讨论阿里的类似做法,并指出虾米音乐,天天动听,雅虎中国,优酷土豆,豌豆荚,饿了么等等产品,都是在阿里的类似操作下关停倒闭。

  当下的消费者已经对“阿里系”的产品和高管形成了一种“有罪推定”——但凡一款产品被发现与“阿里”或“阿里高管”产生关联,它就会被公众预设为“体验差”、“不尊重用户”、“充斥着KPI(关键绩效指标)导向的短视设计”。

  尤其是,阿里的“行业黑话”,从内部管理术语演变成了全网群嘲的对象。网友们都对这套“阿里体”感到厌倦。人们认为,这套话语体系的本质,是用复杂的词汇掩盖简单的逻辑,是“不说人话”的大公司病表现,是内部沟通效率低下的根源。

  尤其是,一些曾经经历过公司空降阿里高管或者和阿里打过交道的人员,也出来“佐证”了这一套逻辑的成立。

  我们回头来看,为什么曾经求之不得的阿里高管、电商人才,被消费者打上了不好的标签。

  当把广告资源、商品资源凭借在一起,消费者能买到、能花更少的钱,就是体验,产品和使用体验,不是第一位。

  阿里的电商产品是流量黑洞,这个观念在十多年前就被盖棺定论,现在依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