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区3周年教育重建纪实

时间: 2024-07-18 04:39:15 |   作者: 红十字帐篷

  当3年前那个黑色的瞬间无情地吞噬一切时,恐怕没有人能想到,3年后的今天,在那片被摧毁的土地上,一股神奇的力量正在蓬勃生长。

  从满目疮痍到焕然一新,3年时间创造的超越自然的奇迹令人惊叹,更使汶川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举全国之力,中国创造了人类抗震救灾史上恢复重建的奇迹。

  走进一座座在废墟上建起的美丽新学校,我们于震撼中感受奇迹发生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

  走进地震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矗立在青山绿水间,琅琅的读书声回响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当晨读的铃声撕破校园的寂静,学生们纷纷走出低矮湿热的帐篷,走进他们的临时教室。校长刘亚春背着手,心情沉重地凝望着长虹培训中心空地上那一大片天蓝色的帐篷……

  今天的新北川中学,已从长虹培训中心搬到了安昌镇一个名叫板凳桥的新北川城。2010年8月竣工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新北川中学,占地15万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校园内风景优美,道路宽阔,绿草茵茵,一条人工河穿校而过。灰砖白墙的3层教学楼,朴实厚重,整体建筑风格体现了浓郁的羌族特色。宿舍楼、体育场等设施在偌大的校园内次第排开。一面巨大的“捐赠墙”,记录着所有为这所学校重生伸出过援手的单位和捐赠人姓名……

  3年前,大地震波及的50万平方公里川、陕、甘大地,如今,灾区重建学校主体建筑均按8度抗震设防设计,按9度抗震设防烈度进行构造处理,教学硬件、软件均大大超过震前水平。今天的地震重灾区,处处都能看到一张张稚嫩的笑脸绽放在重建校园中。

  截至2011年3月底,四川省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设计的29692个项目,已完工92.4%,完成投资7871亿元;142个汶川地震受灾县需恢复重建的8323所学校,已累计开工8322所,竣工8166所。甘肃陇南累计开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3612项,其中竣工3183项。

  “过去3年,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瞻远瞩、果断决策,在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下,现在,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所以,去参观任何一所新校园,你都能感受到灾区教育的巨变!”德阳市教育局副局长胡北激动地说。

  2008年6月5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以“举全国之力”加快灾后恢复重建。5天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确定粤、苏、沪、浙、京等19个省市立即组织并且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

  与此同时,国家又建立了3000亿元的中央财政灾后恢复重建基金。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扩大内需4万亿元资本预算中,1/4将用于灾后重建,把灾后重建作为扩大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力争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3年的目标任务,让灾区人民早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6月中旬,全国各地的援建工作组悉数奔赴灾区。勘测、设计、规划人员和各路施工队伍也陆续抵达相应的援建区。自此,一场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灾后重建大会战,在川、陕、甘拉开序幕。

  为了使灾区教育尽快恢复常态,3年间,包括教育部在内的38个部门及相关单位和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付出了艰辛努力。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教育部把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规划、建立工作机构,全方面推进教育系统的灾后重建工作。

  为确保重建规划科学合理,教育部组织的灾区教育重建规划方案编写组先后两度进入灾区,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成立了汶川地震灾后学校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和帮助灾区开展灾后学校重建工作。经过两个月的紧张工作,教育部帮助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设计了130多项校核指标,对1700多万条数据来进行7轮核对。在此基础上,还广泛听取当地意见,建立了涉及266个受灾县8.5万所学校恢复重建的数据库,为学校恢复重建工作提出了明确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建设任务。

  在部署教育系统对口支援灾区学校灾后重建工作的同时,教育部积极努力配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进行了修订,还认真修订了《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标准,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可靠依据。

  与此同时,教育部党组成员多次深入灾区,开展专题调研,指导灾区教育部门灾后重建工作,共同分析研究学校恢复重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解决困难,落实规划,保证重建工程质量。

  灾后教育教学的恢复,头绪多、任务重。为支持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灾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积极投入灾后重建工作,2008年暑期,教育部组织实施了“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为灾区组织灾后中小学教师心理康复及素质提高培训提供了示范。

  今年3月7日,在“5·12”大地震中遭受劫难的漩口中学,汉、藏学生们结束了两年多在西南财经大学及山西长治、汶川水磨镇等地的异地复课,搬进了新落成的七一映秀中学。这是利用全国几千万名员交纳的97亿多元“特殊党费”援建的项目之一。

  一个个感恩的细节,被物化成一种无声的教育。新学期开学第一天,细心的同学发现,学校教学楼入口处,放着形如被红色党旗覆盖的捐款箱;整栋教学楼远远看上去所呈现出汉字“七”的造型,告知人们这所学校的来龙去脉。

  映秀,地处岷江岸边的河谷山地,可用平地极少。为了把最安全、条件最好的地方留给学校和公共服务设施重建,汶川县委、县政府请相关专家反复考察、论证,最终将七一映秀中学选址在紧邻国道213线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建筑规划设计院联合完成了这所“特殊党费”援建学校的建筑设计,两院院士吴良镛受邀担任设计顾问。

  这所投资4600多万元的新校园,占地4.2万平方米,建筑物符合“8级抗震、9度设防”标准,配备了太阳能热水器,还有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设施,可容纳1200名学生学习和生活。

  作为校方的两名代表之一,邓钧彦双眼布满血丝,声音沙哑。自学校奠基之日起,他每天吃住在工地,把关实施工程质量,并为施工方、设计方和教育局协调各项事宜,春节也不曾休息过。

  灾后重建,是川西北教育的一次大整合。3年来,汶川县灾后教育重建规划项目29个,其中中小学23所,总投资21.63亿元,校舍建设面积41万多平方米。全县中小学和大中专院校可容纳学位数2.9万个,占总人口的1/3,这一比例为全国之最。

  汶川县委副书记、县长张通荣说:“在重建过程中,广泛利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教室、宿舍8级抗震9度设防,体育场、风雨球场成为安全的避灾场所,音美教室、游泳池、塑胶田径运动跑道等教学设施设备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曾被地震撕裂得支离破碎的映秀县中滩堡村,如今,一个融合藏羌民族特色与欧洲风情的旅游小镇,已全面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保罗·安德鲁、贝聿铭、吴良镛等许多世界顶尖级建筑大师都在这里留下了设计作品。在灾区,胶隔震支座、阻尼消能减震器、轻钢结构等世界最先进的抗震减灾技术,在学校、医院等众多公共服务设施中集体亮相。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灾后3年重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优先,使灾区学校硬件建设达到历史顶配水平。进入后重建时代,随着硬件建设的完成,灾区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如何管好、用好学校的设施设备,是灾区教育工作的一项新任务

  在什邡市教育局,办公大楼上悬挂着“新教育、新理念、新形象、新跨越”12个醒目的红色大字,对过去3年教育重建给出了一个响亮的回答。

  震后3年间,什邡市根据学龄人口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全市灾后重建总体设计,将全市学校由震前的126所调整为目前的66所。在北京市和社会各界的援建下,红白小学、蓥华八一学校、洛水慈济中学、什邡七一中学等学校,从建筑风格到校园文化设计,都呈现出了鲜明特色:

  整合3所农村初中、1所小学的九年制学校蓥华八一中学,以打造国防特色为目标,陈列馆中,空军捐赠的“强5”战斗机成为“镇馆之宝”;洛水慈济初中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具有汉唐风韵,女生宿舍叫“玉振楼”,男生宿舍名“金声楼”,学校正在环保和民间传统文化上下功夫;由“特殊党费”全资援建的什邡市七一映秀中学,以红色为基调,有党员代表栽种的“党恩林”……

  重建3年来,什邡市教育重建项目规划总投资16.02亿元,其中基建投资14.81亿元,购置教学设备1.21亿元。截至2010年9月30日,无论是城镇,还是边远乡村,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全市所有学校都对教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宿舍食堂设备等进行了标准配置。同时,各幼儿园还配备了幼教专用设备,职中配备了职教基本专用实训设备。

  总投资450万元新建的汉源县永利彝族自治乡中心小学,现在不仅建有坚固的标准化教学楼、办公用房,而且新建了学生宿舍、食堂等配套设施。仅汉源县,学校灾后重建已到位的资金,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源教育投资总和的近4倍,相当于把汉源教育推进了30年!

  灾后教育重建,不只是硬件设施的大幅升级,更是教育内涵的整体提升。随着硬件建设的完成,如何管好、用好学校的设施设备,全方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了灾区教育的中心工作。

  在绵竹市的遵道学校,教师们在回忆震后3年历程时,有一件事还会让他们会心一笑:

  这是由万科集团全额捐建的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其教学楼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抗震技术——在基础与楼体之间的结合部加装减震垫,楼墙为8层轻钢墙体,具有隔热、保温、防潮等多种功能。2008年12月竣工后,一个企业不仅给学校配备了一套包括主机、电子白板、投影仪等设备的目前最先进的电子教学系统,而且无线网络覆盖校园。

  按捐赠方最初所勾勒的未来图景,这套连许多城市学校都罕见的现代化设备,配置新校园后,教师能利用自制课件及该系统资源库,开展图文并茂的教育教学工作。

  然而,搬进新校园后,这些在学校教了十几年甚至一辈子书的“老革命”们,却遇到了一个“新问题”:长期在农村学校从教的教师们,别说使用电子白板,很多人甚至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新式“武器”。为了上课,一些教师无奈之下,只好把电子白板当作黑板来用。而且将新校园里的天文台,视作学校景观;让造价不菲的室内恒温游泳馆,长期闭馆闲置。其实,这是灾区不少学校在告别板房、搬进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齐全的新校园之初,都曾发生过的故事。

  实际上,在过去3年的教育灾后重建过程中,新校园、新设备与传统教育教学手段之间所形成的巨大落差,让校长、教师在领略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同时,也亲身体验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对于灾后教育重建的紧迫性。

  为了使一流的学校设施设备发挥最大效用,尽快提高灾区教育教学质量,灾区各校立足实际,纷纷通过强化师资培训、与对口援建省市学校“手拉手”结对共建关系,推动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目睹了教师们面对新设备的尴尬,遵道学校先是邀请相关专家进校,对教师进行全员技术培养和训练。随后,学校通过开展赛课、优秀班主任评比等常规活动,激发教师们使用新设备的热情。如今,地处农村的遵道学校,教师们不仅能熟练运用电子白板展开教学,学校还联合援建方、当地名校、教育专家等,成立了学校发展委员会,编制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成长等发展方案。

  3年的灾后教育重建,第一次让农村和城市学校实现了教学设备仪器的标准配置。在绝大多数农村学校,现在都配备了音乐、美术、舞蹈等专用教室。但现实是,有关专业教师奇缺。

  2010年以来,四川省教育厅及各地市教育局陆续启动了相关培训。继160名教师完成音乐、美术专业培训后,今年3月,茂县又一批30名美术教师前往四川师大,接受为期一个学期的专业培训。针对绝大多数教师是“教非所学”的情况,四川师大适当缩减理论课程,增加业务能力培训的课时。

  就在灾区学校苦练“内功”的同时,四川及有关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在更大的平台上,整合各方资源,为灾区师资队伍重建提供发展动力。

  2009年11月,由北京市教委捐资1200余万元打造的京什教育远程教育培训资源网正式开通。该网络整合了首都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根据什邡教育的实际的需求开设了精品课程、教学设计、特色资源等栏目。什邡3000余名在职在岗教师可凭借学习卡,不受空间、时间限制,随时登录网络参加学习、提交作业、发帖讨论教育教学热点问题等。

  与此同时,什邡市35所有建制的学校与北京一些学校实行“北京—什邡中小学校手拉手结对共建”。结对双方在创新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学校、互派干部教师顶岗实践、教师进京培训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与合作。在此基础上,北京分4批派出教育专家47名远赴什邡,开展包括听课视导研讨、巡回报告等内容的支教活动。

  入驻新校园后,绵竹市抓住江苏对口支援、社会援助的有利时机,与江苏省教育厅以及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慈善总会等单位合作,开展校长和干部培训。震后3年,全市1500余人次参培,平均参培超过60学时。校长和幼儿园园长的参培率达到100%。绵竹市还结合灾后学校布局调整,通过“城乡互动、优势辐射、轮岗挂职、岗位竞聘和择优选调”等措施,启动了城乡学校干部、教师交流。

  3年来,绵竹市70余名教育干部在城乡学校之间双向流动,12所整合学校的586名教师实现了流动,向农村学校补充特岗教师92名。这些措施的推行,为农村薄弱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

  灾后教育重建,不只是硬件设施的更新升级,更是教育内涵、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围绕教学重建,灾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化巨灾为机遇,结合本地本校实际,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特色建设等,实现在“原地起立”基础上的“发展起跳”

  面对建筑美观、设施先进的新学校,感到兴奋的不只是当地政府官员、校长和教师,最抑制不住内心喜悦的,是那些欢快地奔跑在绿茵场上的学生。

  “喜欢学校的塑胶田径运动跑道,喜欢阅览室书架上隔段时间就换的漫画书,喜欢吃食堂里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新学校里的所有东西,我都喜欢……”家住汶川县刘老寨村的汶川一小四(4)班学生奈康伟兴奋地说。以前的村小都是平房教室,土操场跑起来就扬一身灰。

  2009年教育布局调整后,奈康伟就读的村小连同七盘沟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一起,合并到汶川一小。在这里,奈康伟平生第一次见到了塑胶田径运动跑道,第一次见到了电子白板,第一次看到了漫画书……

  奈康伟腼腆地说:“开学那天,我蹲在操场上,好奇地用手摸着塑胶田径运动跑道;第一堂课上,当电子白板慢慢展开时,我被吓了一跳。”

  3年的灾后重建,这些在奈康伟眼里曾无异于“天外来客”的新设备,如今都走进了他的生活。现在,他最喜欢的就是午饭后到学校阅览室看他喜爱的漫画书。

  与3年前相比,什邡红白中心小学校长程世林仿佛变了一个人。他口中经常会蹦出一些关于教育教学先进理念的时髦词,颇让人吃惊。震后3年,程世林见过的世面,接受的培训,连很多城区校长都没有经历过。

  震后3年,程世林去过北京崇文小学参观、考察,去成都参加过灾区校长培训,接待过英国里德中学师生来访……

  这种特殊经历,不仅开阔了程世林的眼界,更丰富了他的办学思想。2010年元旦,从板房教室搬进新校园后,原有的红白镇中心学校一分为二,初中部被整体并入蓥华八一中学,小学部则继续留在红白镇,创办全寄宿制学校。

  目睹了学校从毁灭到重生的不平凡历程,程世林充满信心地说:“在自己的任期内,我不仅要让那些在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孩子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而且还要把学校变成孩子们离不开的爱心家园、开心乐园、和谐校园!”

  以前,由于山区农村办学条件有限,计算机、英语、科学、艺术、体育等“小科目”一直是教育教学的软肋,一些学科甚至一直处在瘫痪状态。程世林说:“震后,学校经常有外国记者和友人来参观,这让我认识到英语教学对孩子们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从来就没专门的英语教师,没办法,就从全校32名教师中挑选两名有英语基础的教师到北京接受专业培训。”

  如今,英语教育成了该校的一大特色。全校一至六年级的214名学生,每周都能在多媒体教室内上3节英语课。新奇的多媒体设备吸引着孩子们,使英语科目的考试成了他们最期待的事情。每学期,英语考试要持续一周时间,内容有笔试、口语对话、情景表演等。

  去年10月,当英国里德中学师生来到这所山区小学访问时,学校几名二年级学生大方地上前用英语与客人对话,这让里德中学师生惊诧不已。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在中国如此偏远的山区学校里,孩子们居然也会说英语!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学校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每天下午,学校会同时开放舞蹈、绘画、书法、器乐、科技、篮球、英语、太极等12个课外活动小组,孩子们能自由选择。

  与红白中心小学一样,经过3年的重建,在地震中遭受劫难、如今重获新生的灾区学校,依托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展了各种特色教育教学活动。

  现在的东汽八一中学,有一道明亮的橄榄色,总让师生们感到幸福和温暖:每天上午的10时10分,150名身穿迷彩服的海军班学生,迈着整齐的步伐,引导全校学生跑步进入操场。

  现在的汶川一中,女生舞蹈队正在为全县运动会紧张排练藏族舞蹈《五彩的梦》,学生游泳队也进入筹建阶段。

  现在的青川县乔庄镇中心小学,针对地震、泥石流、火灾、踩踏等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演练,慢慢的变成了学生每学期的 “必修课”。

  一场灾难,唤醒一个民族;一场灾难,让人们不断反思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历经大地震的洗礼,现在,灾区的每一所学校,都在结合自己条件,寻找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办学特色。

  震后,马井学校兴起了羽毛球教学;双盛初中的写字教学,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汉字独特的魅力;什邡市北京小学的孩子们,虽然没去过北京,但在校园的首都文化展示长廊里,就能听到祖国心脏的跳动……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成为灾区师生不断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他们不屈不挠擦干满脸的泪水,他们自强不息驱散心头的阴霾。穿越灾难,今天的灾区,不论学生,还是教师,他们曾经受伤的心,在新校园中重获新生

  让每一颗受伤的心得到妥帖安放,让每一个灾民满怀信心地重建新生活。这是3年来,灾区各级政府为之奋斗的目标。

  今年3月3日,是映秀小学师生搬回新校园的第一天。这一天,映秀小学像过节一样张灯结彩,几十名震后在异地毕业的学生,纷纷赶回母校,一起去探望曾和他们生死与共的老师,一起见证新校园的诞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那些真情相拥的场面,让在场的家长、教师都流下了眼泪。

  地震中,他们有过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体验;震后,他们在低矮的板房教室里上过课,他们在水磨镇中心小学借读过,他们还没有来得及看一眼新学校就在异地毕业离校。他们中的许多人都难以忘怀,震后复课的3年里,老师一直陪伴着他们,经常半夜喊醒他们起床尿尿,背生病同学气喘吁吁地上医院。

  今年清明节后,劫后余生的映秀小学,教师们告别板房,搬进了每户80平方米的政策周转房;学校的教工篮球队,如今也再次恢复。过去3年,谭国强、董雪峰、刘忠能、苏成刚、刘燕、李顺南、余琴……这些曾在地震中痛失骨肉至亲的教师家庭,如今或重新组合,或孕育出了新生命。

  在东汽八一中学,家园尽失的教师们住进了东汽职工居住小区,曾经家庭破碎的教师,如今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新生活:曾经痛失妻女的周德祥,又重新建立了一个温暖的家;曾经因爱妻遇难而无比悲伤的黄泽民,现在不仅身兼数职,也有了新家庭……

  截至今年3月24日,在震后“再生育全程服务”项目的帮助下,四川地震灾区新生婴儿2556名。这一些孩子的降临,带来一阵阵和煦的风,轻轻拭去灾区人民的泪水,为这片曾饱经创痛的土地带来新生的喜悦和希望。

  震后这3年,家长和教师们发现,孩子们比过去懂事了。不论对生活,还是对学习,他们都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12岁的青小辉,是汉旺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3年前的那场地震,让他失去了父母双亲。家庭的突然变故,使这个曾经活泼的小男孩一度陷入自我封闭,难得见到他露出笑脸,主动跟人说上几句话,甚至在校园内走路也耷拉着脑袋。

  震后,在浙江、大连等地众多爱心人士的资助下,汇款单、邮包不断被送到青小辉的手里。“每收到一件外地寄来的邮包,我就会提醒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用自己最优异的成绩报答所有关心我的叔叔阿姨们!”在班主任刘翔的眼里,现在的青小辉已变成一个阳光少年,不仅每天都能在操场上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追逐的身影,而且每门功课的平均成绩都超过了90分。

  跟着伯父一家生活的青小辉,时常想念与自己阴阳两隔的父母。2007年过生日时,爸爸和妈妈给他买的那双红色溜冰鞋,他一直珍藏着。“长大了,我要去当兵,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青小辉斩钉截铁地说。

  3年,一个短暂的轮回;3年,一次漫长的心灵之旅。今天的灾区,像青小辉这样从地震阴霾中坚强走向新生的学生有很多。

  最近,绵竹市孝德中学1700多封学生写给未来的信,温暖着无数人的心。初二(7)班一个名叫廖友恒的男生,在写给未来的信中这样写道:“希望以后能够找份好工作,好好地照顾爸爸和妈妈,现在他们供我读书那么辛苦……”

  当结束采访,汽车飞快地穿越岷江沿岸的黑色沥青高速路时,我们再一次回望岷江两岸的青山。那些曾经被地震摧毁的滑坡体,而今覆盖着一层层绿油油的青草,中间还零星点缀着娇艳的山花,对岸的江边是七一映秀中学,从里边传出的琅琅读书声在山谷之间回响……


返回

X

开云棋牌官网 开云棋牌官网

400 0609 929

商家将通过平台提供的号码与您通话立即拨打

立即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