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回老家探亲姐姐拿出他一张照片:坏人看见要杀头

时间: 2025-03-01 09:00:55 |   作者: 开云棋牌官网

  1950年1月,时任中国人民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携夫人申戈军、女儿华荣、柏华回老家探亲,从西安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湖南老家。

  乡亲们听说这位身经百战的开国将军回到家乡,乡间的小道顿时热闹了起来。回来的那一天,方圆几十里的父老乡亲闻讯而至,甚至还有人找来了四个壮汉,抬来了一个轿子。感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但看到轿子,坚决不肯坐。

  说道:“我本就是穷苦人出身,在过去的时候我还帮别人抬轿子。我有脚走路,不想坐在别人肩膀上。”可乡亲们依旧想让他坐上去,说这都是大家特意为准备的。说什么也不肯,只好将一旁的外甥女抱了上去,说道:“她来代我坐,以后不许这样了。”

  在乡亲们的簇拥下,谈笑风生,一边走一边拉家常。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了祖坟山头,祭拜父母,早年与家人相处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临近中午时分,来到姐姐杨桂泗家中,姐姐对从小就很疼爱,夏天给他去赶蚊子,冬天帮他捂热被子,离开家的那年,姐姐连夜为他赶做了一双布鞋。

  姐姐拿出他一张照片:坏人看见要杀头。照片里的人是,那是1935年,担任红一团团长,带领红军到达陕北的时候,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随照片而来的还有一封信,在信中告诉家人,自己去延安做生意。而在照片中,却身穿红军军装。

  姐姐拿着照片递给对他说道:“当年你寄这张照片过来,我们是又惊又喜啊,得知你还活着,我们很开心。而这样的照片,要是让反动派看到了,全家都要遭殃。”

  有些懊恼,当初怎么没想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差点害了一家人的性命。于是对姐姐说道:“现在不怕了,新中国成立了,把坏人打跑了。”

  1911年1月3日,出生在湖南省醴(lǐ)陵南阳桥(今属株洲),原名杨敬堂。家庭生活极为贫困,人口众多,有14个兄弟姐妹,住在两间茅草屋里,这两间茅草屋都是别人的。由于贫穷,家里活下来的兄弟姐妹并不多。父亲和叔叔是当地的打铁匠,靠打铁为生。读了几天书就辍学了,跟父亲学打铁。

  在的记忆中,父亲跟叔叔经常走乡串村,四处揽生意。为了多赚一点钱,忍受风湿病带来的疼痛,仍旧没有放下大铁锤,只为了多赚一点钱。家里十多个人要吃饭,努力工作家里人就不至于忍饥挨饿。

  父亲和叔叔每天卖命地工作,仍旧填不饱他们的肚子。有很多次,父亲从外面回来,母亲总是红着眼睛告诉他,伢子病死了。父亲也没有很好的方法,只能安慰母亲说:“人各有命。”

  那时候还小,不知道“死”的真正意义,父母在家里也从来不提这件事情。多年后,家里十多个孩子,就只有哥哥杨海堂和姐姐杨桂泗活了下来。

  姐姐比大两岁,却给了他母亲般的关怀,从小对他照顾有加。由于家里太穷了,仍然养不起三个孩子。姐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出嫁,她是个苦命人,没过多久,新婚丈夫就死了。后来在生活的逼迫下,姐姐嫁给了穷人,虽然艰苦,但至少有一个归宿。

  15岁时,为生活所迫,他跟随哥哥来到江西安源煤矿做工。那时候因为穷,没钱坐车,两兄弟跋山涉水,徒步走到了安源。在途中,他们不敢多吃一点干粮,生怕不小心吃光,接下来赶路就没得吃了。

  到了安源,煤矿的工头打量,说他个子小,不让哥哥带他下矿,只能当挑夫。哥哥杨海堂为了照顾他,也跟一起当挑夫。那个煤矿是洋人和资本家合资的,劳动工人受到了无情的压迫,每天工作14个小时之久,得到的却只有一点微薄的工资。

  只有15岁,身体还算壮实,一次能挑160斤重量。工头看到后,才没有让离开的想法。

  有不少工人被埋在矿下,有的矿工甚至累死病死,都没有人去管。煤矿工人对资本家和洋人十分厌恶,兄弟在矿上工作了半年,基本没花一分钱,攒下的工资却买不起一张回家的火车票。在矿里上班,连自己的生活都成了问题,更不要说接济家里,哥哥杨海堂决定带回家。

  他们正为火车票发愁的时候,一位好心的工人传授经验,叫他们搭运煤的火车,虽说脏了一点,但也能到家。

  不久,安源爆发了工人运动,工人们反对压迫的情绪高涨。李立三等在安源领导工人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让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的权利,反对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压迫。

  愤怒的矿工,怒气冲冲地将欺负自己的工头打倒在地,工人们放下了手中的工具,高喊:“反对压迫!”亲眼看到工人运动的场面,深受震撼,原来穷人也能迸发出这样的力量。于是,对革命产生了向往,渴望有一天能加入中国。

  和哥哥回到了家中,家里依旧很贫穷。为了生计,哥哥杨海堂决定去衡阳谋生。1926年,父亲接到了哥哥的信,他说:“我目前在修路,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可能要修到广东去,也许在那里能闯出一片天地。”在信中杨海堂提到:可以让也过去。在这一年的夏天,踏上了去往衡阳的路。

  的姐姐出门前来送他,一家人在分岔路口分别,父亲嘱咐道:“将来的路就靠你自己走了,我们家虽然穷,但是要记住,人穷志不穷。”一旁的姐姐带小儿子前来送他,对说道:“敬伢子(原名杨敬堂),你得空就回家看看。”

  来到衡阳,跟哥哥一起做工,他们发现不管是在煤矿还是在铁路局,都会受到资本主义的剥削。但是这里还是比在煤矿挣得多一点,每个月还能寄一点钱给父亲。兄弟两个人修了一年的铁路,轨道从衡阳直通彬县。

  不久后,铁路就会修到广东韶关。工友们整天讨论这支队伍,说他们是穷人的队伍,专门为穷人打抱不平,在南昌起义的消息也传到了工地上。工友说:“这支起义军,专门打土豪、地主,会把土地分给穷人。”听后,对更加神往。

  工农革命军来到了工地附近的村庄,打土豪,分田地给农民。当地的有钱人举家逃跑,修铁路的工地,也面临散伙。工人们聚在一起讨论,今后的去向。早就有想法,想要去投奔红军,哥哥杨海堂也一起。工友们早就受够了资本主义的压迫,对说:“我们也有这个意思,要么大家一起走吧,路上有个伴。”

  红军打土豪分田地,为穷人翻身,早就在工人的心底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工友们都愿意跟一起加入红军。第二天一早,带着25个工友,兴致勃勃地朝红军驻地走去。这一天,换上了姐姐做的新鞋,一路欢呼。

  1928年2月,兄弟与工友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师,这支部队是朱德,陈毅在湘南起义时建立起来的,之后他们跟红军在井冈山会师。

  在此之前,从来就没见过,只是听说过“”的名字。在井冈山会师庆功大会上,见到了本人,其他的还有朱德、陈毅等红军将领。身着灰布军装,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发表讲话,论述了这次两军会师的重要意义。

  在主席台上,打着强有力的手势,强调:“要依靠群众、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推翻反动派的专制以及整个旧社会。”并不懂话的深意,心中也充满了好奇。同年10月,加入了中国。

  井冈山会师后,在红4军特务营,负责警卫工作。他在站岗期间,常见、朱德等红军重要领导人。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毛主席和蔼可亲,文雅多思;朱德将军亲切;陈毅将军开朗。”

  有时会急匆匆地从身边经过;有时候会向他点头示意;有时候还会停下来,与交谈。的话通俗易懂,玩笑中暗藏深刻的道理。

  不久后,跟随红军并肩作战,多次出生入死。在战场上不畏生死,作战勇猛,在部队中比较出色,职位也一直在变化。

  1935年,跟随部队来到陕北,有机会照了人生第一张照片。他为此特地精心打扮一番,用梳子蘸水给自己梳了个发型,将军装收拾得非常平整。拿着这张照片,思乡之情涌上心头。离家已有九年左右,不曾见过家人,他想起了从小疼爱自己的姐姐。

  部队休整的时候,写了一封家书与照片,一起寄往老家。不敢透露自己的实际身份,只是说目前在延安做买卖,一切都好。他不知道的是,反动派正在湖南省内大肆捕杀人及其家属,整座城内人心惶惶。如果红军的身份暴露了,家里人一定会受到反动派的迫害。

  远在家乡的姐姐,收到信后,吓了一大跳,连忙躲回屋子,小心翼翼地观察四周才拿起照片仔细看。照片上的弟弟生龙活虎,神色盎然,身上红军军服格外醒目。姐姐深知红军是在为老百姓谋福利,但她更明白,现在的处境对自己不利。那张照片,姐姐不敢给任何人看,她怕小孩子拿出来玩,还特地塞在了茅草房的墙缝中。

  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对苏区红军家属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和迫害。蒋介石效仿希特勒,组建了“蓝衣社”,这个蓝衣社就是特务组织“军统”的前身。为了“消灭”红军,蒋介石每侵占一处苏区就会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后,一些土地豪绅、地痞流氓卷土重来。全国各地都笼罩着一片“”。反动派只要发现有关任何红军的消息,或者有人发现红军家属,在那里是为同罪。

  反动派们秉着“宁可错杀三千,也不可放过一人”的原则,有许多红军家属都没有逃过反动派的魔爪。在这一时期,死的人太多了,在各个街道上都是白颜色,所以人们将这一时期称为“”。

  1936年2月,瓦窑堡会议后,担任红1师副师长,开始东征。同年6月,红军东征成功会师,西征开始,升任红2师师长。参与了红军长征全过程,他的革命精神得到了历练,眨眼间,从一个热血青年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革命军指挥官。

  1937年,进入了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他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比其他人更努力。因为他的基础较弱,常常学习到深夜。经过学习,他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无产阶级理论,想起毛主席的话语,顿时懂了其中深意。毛主席在一次课堂上,讲到国共两党怎么样才可以一致抗日。

  毛主席是这样比喻的:“我们说蒋介石啊!他就像是陕北农民手里的毛驴,每次要赶集或者上山,就需要一个人在前面拉;有些时候,还要有人在后面推,要不然它就不走。毛驴再要是不走,就要有人用鞭子抽它几下,唉!他不会耍赖不走了。”

  这个比喻生动形象,使学员们印象非常深刻。后来这个比喻也得到了证实,蒋介石经过“西安事变”终于顺应民心,同意国共合作,一致抗日。

  “七七事变”后,国家危难,正是用人之时。为了抗日,不得不提前结束学习,担任115师343旅685团团长,率部赶往前线年元旦过后不久,接到电令,命他前往延安。在枣园窑洞见到了阔别已久的毛主席。毛主席见到,转身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道:“客人来了,我要留他吃饭,到时候加个菜。他是我的同乡,多搞些辣子。”

  交谈中,向毛主席汇报了抗日根据地的工作情况。毛主席关切地询问是否专门学习过,道:“在东渡黄河时,曾经在干部学校上过。因为打仗,还没有毕业就上前线了。在干部学校的时候,还听过您的几次演讲,到现在记忆犹新、受益匪浅。”

  毛主席笑着说:“都是战士们的功劳啊,他们积累的打仗经验,我来演讲而已。你现在还年轻,我建议你有机会去党校待一段时间,来日方长嘛!”

  在《我见到的同志》一文中写道:“我打过的大部分战役,比如清风店、石家庄、宁夏等战役,都是按照的战略和战术来打的,并且都取得了胜利。尤其是平津战役,采取了‘隔而不围’和‘围而不打’的方针,稳住了敌人,完成了战略包围和战略分割。”

  1950年,回老家探亲,他现在已经是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他带一家人,从西安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还未进村,家乡的父老乡亲就热情相迎。

  回到家后,才知道父亲和大姐、二姐、弟弟都已经去世了。当年叔叔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去乞讨,结果被地主家的恶狗活活咬死。离开时,家人俱在,回来时却失去了这么多亲人。物是人非,这让他一时难以接受。

  第二天一早,顾不上沿途的劳累,很早就起床去了祖坟。他拜谒过祖辈和叔叔的坟墓后,见到了父母的坟墓,心情十分沉重。他站在父亲墓碑前良久,往事一幕一幕在脑海中浮现……

  还记得自己出远门时,父亲坚持要送,替他背行李。两人在乡村的路上默默地走,什么也没有说,却非常像什么都说了。父亲脸庞清瘦,因为常年劳作腰背已经被压弯了。其实早在20年前,父亲就已经老了。

  临别时,心中有许多话想对父亲说,但是嘴巴就像是沾了胶水一样。过了好一会,才开口说道:“爸,我在外边挣了钱就往家里送,你等着就可以,不要太劳累了。”父亲脸上出现了笑容,笑道:“你什么性子我还不清楚啊,你不要在外面被人欺负了,我就担心这个。在外面,火爆脾气收一收……”

  父亲说着说着,眼里出现了泪花。父子俩最终在一个分岔路口分别,没想到的是,再次回来就只能见到老父亲的坟墓了。站在父亲的墓前百感交集,曾经的艰难岁月就像电影一样在眼前浮现。

  大姐虽然不在了,还是想见一见大姐夫。姐夫原先是在煤矿做工,为人朴实憨厚。后来因地主和资本主义的压迫,常年劳累,变得精神失常了。姐夫家境不好,生活十分困难。

  一进门,就闻到了一股臭气,他顾不了这么多,走上前问候。见姐夫在发抖,毫不顾忌地伸手去摸姐夫的旧棉衣,发现根本不保暖。毫不犹豫地脱下了外套,盖在姐夫身上。外甥们告诉他,姐夫很早就这样了。临走时,留了一些钱给外甥们,并反复交代,一定要照顾好他们的父亲,有什么困难就和自己说。

  骑马从昭陵出来,去了许久,突然在一片废墟附近停下。那一片废墟是他启蒙老师居住的地方,那还是他11岁的时候,母亲才刚去世不久。家里十分困难,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家中拿不出钱供他读书。

  同龄人已经去念书,还要走十里的路,去给别人放牛,主人家的小孩就是在这里读书。私塾的老师也是一个心善的人,叫主人家中午多带一些饭菜,让小孩带给吃,老师见对学习感兴趣,让他免费来上学,还给他买了《百家姓》《三字经》等书籍。

  往事历历在目,如今,映入眼帘的只有废墟。中午时分,来到了胞姐杨桂泗家中看望姐姐。杨桂泗从小就疼爱,有什么好的东西和吃的都会藏着给他。姐姐见到他来,喜出望外,拿出了那张收藏已久的照片,照片上的身着红军军装。

  那是他在长征途中第一次照相,还沉浸在回忆中,胞姐说道:“这样的照片,要是让别人看到了,全家人都要被杀头。本来想烧掉的,又不舍不得,就藏在墙缝里。”十分懊恼,当初寄回家的时候只想让家里人清楚自己平安,没想到差点酿成大祸。

  他对姐姐说:“现在不要紧了,没有坏人会到处抓人了。”胞姐听到这话笑了,因为她知道,他弟弟将坏人打跑了。看着姐姐的笑,像极了印象中的母亲。

  全国解放后,这是在家乡过的第一个春节,十分隆重。在乡亲们的欢笑中,真正体会了革命的意义,不就为了老百姓的幸福吗?

  在当地干部的强烈要求下,给他们做了一场演讲,将自己过去的战争岁月和经历都讲了出来。从长征到抗日战争,是怎样为农民翻身,是怎样建立根据地的,从解放战争到建设新中国……

  几天后,要回到工作岗位上了,回乡梦已圆,感到十分满足。跟随他回去的,还有家乡的50多名青年壮汉,他们想和一样参军报效国家。不久后,他们将带着满腔激情,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


返回

X

开云棋牌官网 开云棋牌官网

400 0609 929

商家将通过平台提供的号码与您通话立即拨打

立即拨打